转自:边陲镇康 到这里
走进木场乡,“蹄旋云雾间、尔在林中行,鼻嗅百花香、晗眸天外仙”这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画卷让人一时无法与“山穷水尽”的“山旮旯”联想起来,曾经被人戏称“大霉木场”的穷困之地,如今已是景美民富人欢乐的“风水宝地”了。
“前几年,整个木场乡唯一一间平房就是乡政府老办公楼,村组道路也是泥土路,街道旁边杂草丛生,毫无生气,如今的木场,楼房拔地而起,村组道路已全面硬化,到处是一幅欣欣向荣的画面,这种变化真的是天翻地覆了”一名退休老干部感慨道。
近几年,木场乡立足资源禀赋,着力打造乡村旅游、现代农业庄园及运动小镇,用“新方法”、“新路子”向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木场。
举生态农业旗
木场乡最高海拔2978米,最低海拔710米,年平均气温18.9℃,无霜期302天,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;乡境内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,拥有林地面积极13862.2公顷,森林覆盖率42.61%,土地资源丰富。近年来,该乡凭借“得天独厚”的气候和优越条件,瞄准市场,围绕“一村一品、一村一特、多村一特”发展定位,大力发展合作经济,在下三村热带地区种植瓜果蔬菜,养殖生猪、肥牛等,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、养殖专业合作社;在冷凉山区发展草果、重楼、油菜、魔芋等高原特色产业,成立草果种植合作社、菜籽油加工合作社、魔芋加工合作社;在半冷凉山区种植核桃、茶叶,养殖蜜蜂,成立核桃油加工合作社、茶叶加工合作社、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。全乡先后共成立1个联合社32个合作社,形成从种植到养殖再至回收、加工、销售多样化发展,为全乡村集体经济实现增加41万余元的收入,每村均达4万元以上。如今,重楼、石花菜、草果等“特色”已成为木场的“代名词”。
“别样的山、别样的水,滋润着别样的情怀;别样的空气、别样的土壤,孕育出别样的发展空间。”木场乡秉承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围绕“做美产业、做优基地、做响品牌、做活流通、做大市场、做强休闲观光农业”思路,着力打造木场村“桃花岛”示范点创建。
“桃花岛”建设以兴边富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业、人工造林等项目为依托,把分散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,集中力量、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率,新建以蕨坝自然村为核心,绿荫塘、黑马塘为侧翼的冬桃产业发展区,围绕“桃花岛”水库周边的车行道路、鹅卵石环湖人行道路、停车场、大门、公共卫生厕所、垃圾处理池、别墅群、水上餐厅、水上娱乐、农家乐等子项目也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,形成规模化的新型产业发展大格局。这些项目的实施也为冬桃产业的迅速发展搭建了成功的桥梁。
以“桃花岛”创建为基础,利用木场是全县三县交界这一区位优势,努力创建“清洁、整齐、优美、生态、和谐”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环境,全面推进养生宜居“绿色木场”建设,大力发展现代小城镇旅游。在集镇、街道打造“山茶大道”;在桃源组打造集赏桃花、游清湖、吃生态、住农家等休闲观光旅游一条龙服务的桃花岛;在木场村雪竹林山远征军抗战遗址打造原始森林观光游览区、在雪竹林开展户外运动季;结合特色民俗文化、休闲文化和旅游资源,集生态农业、交易、休闲度假、娱乐观光、养生宜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基地,形成具有多层次的文化旅游长廊,使木场集镇成为重要商业旅游基地。
如今,备受追捧的木场冬桃、桃龙岛、镇康县首届越野车比赛举办地点等等这些冠名词开始被外界所熟知,很多游客慕名前来,“大霉木场”已在风雨洗礼中悄然蜕变成“大美木场”。
“别样的民风、别样的民情,塑造出别样的文化基地”。如“闻音羞涩阖门眺”秀美如画的木场生活着一群朴素、善良的人民,他们淳朴厚实、待客如宾、夜不闭户,他们有着佤族人民的委婉谦逊,彝族人民的热情奔放,布朗族人民的大气凌然...... 近年来,木场的发展更注重文化元素,更注重文化民生,将木场村大树丫口傈僳传统制香文化、绿荫塘村中国远征军战壕革命文化、红色基因、“睡美人山”的纯情、执着等传统文化融入“乡村旅游小镇”建设。目前,“桃园小镇”已成功喜获外界的青睐,雪竹林山原始森林观光让人心荡神怡、雪竹林山户外运动季首届镇康赛车已享誉中外,“大树丫口传统彝族制香”村也初具雏形。
岁月如水,滔滔不绝,记忆如锚,凝固沧桑。木场乡依托文化资源,着力建设村史室、乡史馆、打造村史馆文化墙,陈展本村大事记、村情村史、地域特色文化、古典石鼓石器、劳动工具、生活用品等,形成具有木场特色的文化名片。